單元測試已是軟體工程師必備的技能,但在我的經驗中,有些人寫的單元測試看起煞有其事,實際上卻沒測到重點,而且還容易因為重構而導致測試失敗,可說是為了測試而測試。這樣的測試不僅不會帶來好處,反而還使專案更不穩健,因此遵循測試的 Best Practice 是很重要的。本文將介紹 Java Unit Test 最佳實踐與案例,並提出許多人遭遇的盲點。
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:
新人小明的第一個任務是新增一個簡單的功能,也許只需要10幾行程式。但是當他完成後,自動測試系統卻回報了大量的測試失敗。
小明很難去理解這些測試的內容,以及為什麼會失敗,因為他這次寫的小功能看起來和測試沒有關係。本應很快完成的工作卻花了小明好幾天。扼殺了他的工作效率,也挫傷了他的士氣。
大家都知道單元測試有許多好處,前輩們也很負責的將產品加入了許多單元測試。但不幸的是,他們寫的這些單元測試卻產生了反效果:
- 測試結果不準確:這次的更改並沒有加入真正的 bug,但是測試卻失敗了。
- 測試意義不清楚:小明很難確定哪出了問題、如何修復,以及這些測試最初應該做什麽。
這種案例層出不窮,我也當過小明,世界上也不會有最後一個小明。要如何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? 先舉一個大家一定都能體會的例子–新冠快篩
好用的新冠快篩
新冠快篩 (COVID-19 rapid test kit),應該每個人都用過吧,但你有注意到嗎? 它也是一種測試 (Test),可以問問自己:你會想買什麼樣的快篩呢?不外乎有以下幾個特點:
- 準確: 一條線就是陰性,沒有感染新冠;兩條線就是陽性,確診新冠。好的快篩就是要準確率高,不會結果不一、時好時壞、偽陰偽陽 (false negative, false positive)。
- 價格便宜: 能以低成本的方式輕鬆取用。一支快篩如果要價1000台幣,而且每個月還要多繳100,我想應該沒有人想買。
- 快速: 好用的快篩,應該要很快就有結果,越快越好。如果某人疑似確診,快篩驗完要還等個3~5天才有結果,那他在這段期間有可能造成更多的感染,讓結果惡化。
- 結果一目了然: 一條線表示沒有感染新冠,兩條線就是確診新冠。結果簡單清楚一目了然,不允許有難以判讀的情況,不應該有三條線或沒有線,也不能將兩條線說明成B肝、愛滋等等不相干的疾病。
優秀的單元測試如同好用的新冠快篩
同理可證,你希望產品中有什麼樣子的單元測試呢?通常不外乎有以下幾個特點:
- 準確: 有 bug 時就要盡可能抓出來;沒有 bug 就不應該亮紅燈。
- 維護成本便宜: 測試一旦寫好後就不會再改,除非產品需求異動。
- 執行速度快: 能快速得到 feedback,開發人員也才能快速的做出對應。
- 測試結果直觀: 開發人員才能知道哪一行出了什麼問題,並最小化問題的範圍。
擁有這些特點,就可以算是優秀的單元測試了!這也是優秀的開發者們應努力追求的目標。但要寫出優秀的單元測試並不容易,我將介紹幾個手段來更靠近這個目標,但前提是要提升產品程式碼的可測試性。
提升產品程式碼的可測試性
可測試性和優秀的單元測試是高度相關的。通常而言,可測試性太低的程式碼,難以寫出優秀的單元測試。例如程式中含有大量的 bad smell,這種情況下的單元測試也會一團亂。因此必須先提高程式碼的可測試性,才較有機會寫出優秀的單元測試。
優秀的單元測試之設計原則
情境式的結構
盡量以 Arrange, Act, Assert
或 Given, When, Then
的 pattern 去寫單元測試。透過這樣的 pattern 讓測試案例比較能表達某情境下的一種行為或結果,會比較貼近使用者,畢竟單元測試就是在模擬使用者如何使用該產品程式碼。
一個測試案例只驗證一個行為
如同好的快篩應只能篩一種病,一個測試案例也應只驗證一種行為;如果不是這個測試案例要檢驗的行為,就不應該把它們寫在一起,而是把它們拆分成多個測試案例。
測試案例之間無相依性
測試案例之間應該要各自獨立,也不能有先後順序的相依。如果測試案例相依,萬一其中一個發生測試失敗時,容易讓其他測試案例一起失敗,火燒連環船、一發不可收拾,無法快速釐清問題以及很難發現問題的根源。
測試案例的命名盡量清楚、口語化
命名是一件很高深的學問,對於母語非英語的我們更是難以做出清楚的命名。不過幸好 Junit 5 之後就可以透過 @DisplayName
來命名中文的測試案例,而且它也會被輸出到測試報告中,相當實用:
@Test
@DisplayName("我的測試")
void my_test() {
// ...
}
測試案例不具備邏輯運算
如果在測試案例中加入邏輯運算,例如 if
, else
, 加減乘除等等運算,甚至迴圈,會讓測試變得更複雜。試問:萬一測試失敗,到底是產品程式出問題?還是測試本身的問題? 這是一個在測試中加入邏輯的不良示範:
@Test
public void shouldNavigateToAlbumsPage() {
String baseUrl = "http://photos.google.com/";
Navigator nav = new Navigator(baseUrl);
nav.goToAlbumPage();
assertThat(nav.getCurrentUrl()).isEqualTo(baseUrl + "/albums"); // 這個結果會多一個 slash
}
這個例子用字串 +
運算把 bug 也埋進來了。測試案例就是應該清楚直觀,盡量將預期結果直接 hard code 清楚的寫出來,而不要用運算的。
進行相依驗證時,只驗證有 side-effect 的行為
實務上我們常用 Mockito.verify
來驗證待測物件 (SUT) 與相依物件 (DOC) 的互動。例如有一支 grant user 程式的單元測試如下:
@Test
public void grant_user_permission() {
// ... arrange, act ...
verify(mockPermissionDatabase, times(1)).addPermission(FAKE_USER, USER_ACCESS);
verify(mockPermissionDatabase, times(1)).getPermission(FAKE_USER);
}
其實 getPermission
是不用 verify
的。我們應該要想清楚這個測試在驗證什麼?什麼才是我們最關心的?通常就是這個 method 有沒有 side-effect,有 side-effect 的行為我們才需要 verify。這是個取捨(trade-off),如果程式每個路徑都去 verify,確實最有可能會抓到 bug、單元測試保護力最高,但這樣卻更容易導致讓測試變得太敏感,就像剛剛小明的例子一樣,就連重構也可能導致測試失敗,阻礙了開發人員做重構的意願。因此比較好的做法是只 verify 有 side-effect 的行為。
驗證時,不過度指定 (over specification)
如果我們驗證的時候過度指定,就會讓測試程式變得很敏感,一點風吹草動就壞了,也容易出現不準確的問題。例如有一個說早安的程式,測試如下:
@Test
public void display_greeting_render_userName() {
when(mockUserService.getUserName()).thenReturn("Fake User");
userGreeter.displayGreeting();
verify(userPrompt, times(1)).setText("Fake User", "Good morning!", "Version 2.1");
verify(userPrompt, times(1)).setIcon(IMAGE_SUNSHINE);
}
這個測試案例所關心的事情應該是 userName
,如同它的本身命名一樣。但是它 verify 太多不相干的雜訊,如果 setText
其它兩個參數一但改變,就會亮起紅燈。比較好的做法是先想清楚到底要測什麼?將我們要測的行為想好,一個測試案例就只關注一件事:
@Test
public void displayGreeting_renderUserName() {
when(mockUserService.getUserName()).thenReturn("Fake User");
userGreeter.displayGreeting();
// 只驗證我們真正在意的第1件事: userName
verify(userPrompter).setText(eq("Fake User"), any(), any());
}
@Test
public void displayGreeting_timeIsMorning_useMorningSettings() {
setTimeOfDay(TIME_MORNING);
userGreeter.displayGreeting();
// 只驗證我們真正在意的第2件事: icon
verify(userPrompt).setIcon(IMAGE_SUNSHINE);
}
這樣做的好處是:
- 如果是第一個測試失敗,我就可以明確知道,程式沒有把名字寫對。
- 如果是第二個測試失敗,我就可以明確知道,程式可能把圖案設錯。
不過度依賴 mocking framework
過度依賴 mocking framework 是很多人會犯的錯,因為大家都想把單元測試寫出來,所以窮盡了各式各樣的 mock 技巧,但如果 mock 越多,越會讓測試結果與事實結果越背離。例如有一個刷卡交易的程式,驗證信用卡是否有被扣款的單元測試如下:
@Test
public void credit_card_is_charged() {
paymentProcessor =
new PaymentProcessor(mockCreditCardServer, mockTransactionProcessor);
when(mockCreditCardServer.isServerAvailable()).thenReturn(true);
when(mockTransactionProcessor.beginTransaction()).thenReturn(transaction);
when(mockCreditCardServer.initTransaction(transaction)).thenReturn(true);
when(mockCreditCardServer.pay(transaction, creditCard, 500)).thenReturn(false);
when(mockTransactionProcessor.endTransaction()).thenReturn(true);
paymentProcessor.processPayment(creditCard, Money.dollars(500));
verify(mockCreditCardServer, times(1)).pay(transaction, creditCard, 500);
}
這個例子過度依賴 mocking framework 了。測試不僅變得不直觀又複雜,也暴露了待測物件的 processPayment
許多細節,此外,太多假的行為 (stubbing) 導致我們根本不曉得 transaction 有沒有真正成功,即測試結果可能不準確。這樣看起來好像有在測,但測試實際給予我們的信心卻很低,講白了就是太假了,像極了為了測試而測試。因此這個測試案例可能無法測出真實的問題。
解決辦法之一就是該將它改成整合測試,不要 mock,將這段程式放到真實的測試環境中做測試。雖然整合測試的成本較高,但結果也會比較貼近真實、有價值,尤其是這個案例與錢有關,所以需要更嚴謹、多方面的測試。
盡可能驗證回傳值
如同前面幾個例子,用 verify
作為單元測試的驗證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,過多的 verify
也可能暴露待測物件過多的實作細節,增加了重構讓測試失敗的風險,進而降低測試案例的維護性,所以盡量測那些有回傳值的行為,例如能用 assertEquals
, assertTrue
等方式驗證。畢竟有回傳值,一翻兩瞪眼,是非分明。
結語
信任,是單元測試的基石。如果單元測試寫得不好,結果不準、時好時壞,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會相信這個測試,甚至最後把它砍了,造成白忙一場、浪費大家時間,不好的測試還不如不寫。要寫出優秀的單元測試並不容易,本文提供了一些作法給大家參考,如果好好掌握這些技巧,相信就能讓你將單元測試寫得更好。